多肉植物-生石花种养攻略-小心衣衣

[复制链接]
播种的方法
仙人掌类和多肉花卉的播种,因种子量不大,相对来说种子不易得到,部分种类又出苗困难,因此,操作要尽量细致,争取多出苗。通常用催芽播种和直接盆播。催芽播种较麻烦,但发芽快、出苗率高。特别是仙人掌属种类的种子和大龙冠等球形种类的种子,用一般的直接盆播法,发芽较为困难,用催芽播种法则效果较好。


具体做法是,先在小盘或培养皿内垫2—3层滤纸,然后倒入适量的凉开水使纸完全湿透,再将种子均匀地放在滤纸上,盖上毛玻璃(没有毛玻璃可用普通玻璃裹上深色你尼龙纸)后置温暖处,一般过5—7天即可发芽。有的栽培者还将一些发芽特别困难的种子放在垫以厚纸的漏盘内,然后放在水龙头下让水不断地滴在种子上,水滴控制在每秒 l滴,这样滴上几天就容易出芽。发芽后的种子要立即移到事先准备好的盆中,不要种得太深,以刚入土为适,然后盖上玻璃。如需补充水分时可在盆底浸灌补充。


直接盆播法,就是将已消毒的种子直接播在事先准备好的盆中,可以撒播也可点播。小粒种子或种子数量多时可撒播,用干净的木板将苗盆的土弄平整,然后均匀地撒上种子。一些特别细小的种子,可先用细沙土混和后再撒播,播后将土轻轻压平,浸水后盖上玻璃。


大粒种子可用点播法,用尖头筷子蘸水或医用酒精后立即沾上1粒种子点入土中,不要埋入太深。一般种子播完后不必覆土,大粒种子播后可将消毒过的细土撒上,把种子基本盖没。点播的距离不要太稀,最多不超过0.5厘米。种子少时可数种合播一盆。点播的苗盆,最好先浸水后点人种子,播好后只要盖上玻璃即可。播种后应插上塑料标牌,标明品种,并做好记录。
土壤湿度与空气湿度 ——球友集体
长沙阿牛:
由于接触仙肉时间不久,经验也非常贫乏,所以经常如饥似渴地找一些种植方面的书看。大多数的书上都是这样介绍的:多肉植物原产于热带地区,喜欢干燥多阳光的环境,栽种土壤要选用透水性好的材料,宁干勿湿......等等......由于受这些文章的影响,我对浇水产生了恐惧心理,多少次拿起水壶又无奈的放下,
哎........真是矛盾。我的几十种宝贝在我这样“精心”呵护下,个个都是奄奄一息的,我的种植场地就是我家6楼的南边窗外,阳光是完全的,风也比地面大很多,我的宝贝在风的抚摩下变得骨瘦如材了。


到附近的大棚去参观,刚进门,迎接我的是一股湿热,让人窒息的闷热。看种植的东西,棵棵长得耀武扬威,真的气得人死~!再看他们的盆土,干得没有一丝湿气,每次买东西回家,就忍不住给宝贝喝个够,结果是很多在棚里生活得好好的东西都惨死在我的手下。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我的种植环境特点是土湿而风燥。大棚里面的土干而空气湿润。我想模仿大棚制造一个小环境,也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球迷:
露天栽培,特别在高楼层,不易养出很"水灵"的植株.最好还是想办法去搞一个小小塑料棚,搭建一个小木架子,上面盖上塑料薄膜,注意要有一定高度(植株放在里面,至少离棚顶20公分),或者朋友有不用的大鱼缸也可以用上.这样营造出一个小环境,提高空气湿度/温度.实在不想弄的那么复杂,还是可以把植株养好(也许没法很水灵),还是可能的.要调整盆土组合,以及掌握好浇水的尺度.


不防酌情增加混合土中的有机成分,或者加大盆子,或者使用不同材料的盆子(试试塑料盆?),这样让水分在盆子里面多保留一些时间,让植物有机会吸收.还有就是可能要采取一些遮荫措施,因为朝南在室外恐怕光线会太强(这一点要看你的植株来判断,有没有灼伤的现象?)


我也遇到了这个问题,但即使是种在鱼缸中如果是敞开盖子,还是水气跑光光,因此我钟爱的玉扇、万象.有不少虽然根发的不错,但是叶子总是瘪瘪的。昨天请教了一下高手,讲了一个办法以解决叶子干瘪的问题,比较简单:


就是对于那些种在鱼缸中的植物,在植株的顶部放一张报纸刚刚能覆盖住大部分或全部的叶片就行了。我想了一下,有一定的道理,这么做的原理是在一个盆子的范围里制造一个小环境,一来降低些光照,12卷类的光照其实是不需要和诸如大戢科或龙舌兰科那么厉害的,而往往种植在一起的时候又不容易区别对待,就容易造成光线太足而晒过头了;二来白天温度高时候所蒸发出来的湿气,在通风条件太好或没有遮盖物的情况下会很容易直接散失,叶子本身没有享受到湿气而无法被滋润一下,盖了报纸后,在小范围里,当水气从盆土中被蒸发出来时,由于加盖了报纸而被截流了相当一部分,从而形成一个小范围的湿润环境,叶片在小范围中可能会由于局部湿度的增加而得到相对而言增加了的滋润,在一定时间这样的管理后应该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改观。


我已经在这么试着操作了。对于那些仍然需要保持较高光线强度但需要增加湿度的植株,我想可以在植株顶部盖上一张透明的硬塑料片应该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
鉴于我对此方法仍然处于实验期,
芦沟晓月:
我觉得这和个人的理解有很大的关系,我和诸位高手的看法和做法正好相反。我的注意力是集中在浇水方法上而不是空气湿度上(除了刚发芽生长的小苗),力求以浇水的方式自然地让植株生长出强大的根系。在此基础上辅助以全光照,因此我养出来的花都是硬梆梆的(皮厚并且质地紧密)。我感觉一定要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如何让植株生长出强大健壮的根系上,在高光、低空气湿度、通风良好的环境中快速大量地吸收土壤中的水分,这样地上部分不但生长量大不易干瘪,而且表皮层厚,抗病虫力强。


我不赞成以经常的修剪根系而促进快速生长的栽培方式,这样生长出的根系,以我个人的观察结果来看,是不正常的并且容易衰老的。而补救这种易衰老根系的做法是再次大量的修剪。


我不赞成以闷热的气候栽培多肉植物及仙人掌,这样只能获得“看似外观良好”和“高生长量”的植株,我想过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用高空气湿度来培育植株,主要原因是没有发展出强大的吸收根系来维持高温度下的蒸发量。根据我自己阳台上的观察结果,以一向“很喜爱高空气湿度”的十二卷属植物为例,干燥的空气(我家阳台上的露天空气湿度常年维持在20%——50%)并不能明显的影响植物的生长,而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在于根系的发育情况,只要根系长得很好,植株无论是在露天还是在棚内都能便显得很出色。我在多浆植物贴图区贴的玉露照片就是在干燥,通风,全光照的环境下培育出来的。
芦沟晓月:
要长新根时,少量给水
新根时,仍然保持少量给水
等到新根由于缺水而开始伸长找水时,大量给水。
其实我感觉最难的就是判断新根的生长状态,不过这由地上部分的生长情况就能观察出来,掌握经验就好了。我感觉浇水方法万变不离其宗,要围绕着根系的生长状况决定(基质透气性和环境温度条件也很重要),而不能像许多书上一概而论地说:生长期大量浇水,休眠期少浇或不浇。


我习惯是用手摸一下地上部分,出现轻度的变软萎蔫时给水,用浸盆法(我种的花少),浇水量由植株的生长状态决定,越壮给得越多。


我觉得咱们俩的分歧并不在于栽培条件上,而是对于“健康”的理解上。我认为健康不仅仅要求生长健壮、外形美观,“适应力强”我认为是评价植株健康标准的主要指标。现在荷兰的一些公司很注意这方面的信誉,在产品出温室后加一段时间的炼苗,使之有比较强的适应能力。不过现在销往中国的产品都没经过这一手续,举个例子:大家都接触过荷兰产的红掌吧,听说过有谁能把他们养活养好的么?


我的经验是:在通风干燥下生长的植株比较容易适应湿热气候(当然要减少浇水次数了),而在湿热气候下生长的植株转移到干热气候下,往往会出现干叶、落叶、灼伤,甚至观察到过十二卷属植物有短期生长停滞的现象。
不过养花的个人差异真是非常的大,没必要也不可能有一定的标准去能量,这正所谓学无定法。其实我这些想法正是由参观过植物园和您的阳台后才真正总结出来的,呵呵。


生长期给水多而休眠期给水少这点本身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如果看过植物原产地气候记载的话,基本上是气温与降水成正比的,这就完全能说明这个大方向是顺应植物习性的。
而同时也应该认识到生长期浇水不是大量浇水,水量的控制不仅是在休眠期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生长期也一样。很多多肉植物生长的地方虽然生长期降水很多,但是土壤持水性不是很好,所以并不是持续潮湿的,如果如你所描述的那样生长期“大量”浇水,当然是很有可能会出问题的。


在两次浇水之间应该有一段干的过程,但在生长期我不赞成等到完全干再浇,完全干的话根部的毛细根可能会干死,而实际上吸水的就是这部分。虽然干死了还能再长出来,但多少会有影响,另外生长期一般都是温度比较高的季节(至少对多数种类是这样的),水分蒸发也很快,及时补充水分非常必要。
芦沟晓月:
我觉得原产地的植物所发育出来的根系和人工栽培时大量修剪所发出的根系是有区别的,举个例子:我去年自播的生石花小苗度过两个月的休眠期(这两个月中仅用几次喷雾补充水分,并且时常接受直射阳光),补水后植株会在一天内吸收水分而恢复生长,但是去年购买来的植株吸水能力就远没有那么迅速。比较二者的根系:自播的主根大概有5——7厘米长,根分枝和须根很少;买来的植株主根很短仅为1cm左右,但是有大量的须根,与自播植株稀少的根系分支相比较,这种由重度修剪主根后发育出来的须根并不保证都能成活。此现象不知其他仙友观察过。


我觉得大家说的并不矛盾.我们在刚刚买来的支柱,往往已经是"裸根"一段时间了,根有不同程度的萎缩,受伤.这样的根,我想大家都会同意,要把死根(此时多数须根已经死了)去掉,一些受伤的主根要适度修剪. 如果是自己在家里换盆,健康生长的植株就不用这样了.许多国外的爱好者都建议直接把整个根球保留,种入新的盆子里面.这样最小程度地"打搅"根系,让植株继续生长.(当然生长特别旺盛的种类,对它们而言无所谓的).不健康的植株,如果根系有问题,烂的死的根是要去掉的,伤口凉干,再种上.


卢沟晓月是不是说的是有些(也许是多数)苗圃,在给植株移栽时,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健康的根剪掉一半的修根做法?我觉得我们在栽培中,没有必要这样去做...
鳳鳥-多肉植物之-----空气湿度大揭密 ZZ撰稿


有些仙肉迷常常会发现这样的问题:自己刚从花市淘来的仙肉宝贝没过几天就已经看不见刚“入驻”时的神气劲了。虽然自己爱护有佳,但这些小东西非常不给面子。这可急坏了他的主人了。孰不知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每个仙肉迷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也常常难倒一部分爱好者。但稍有一些经验的栽培者都知道这其实是一个空气湿度的问题。


如果你是在北方干燥地区的仙友;如果你的栽培场所是自家的露天阳台,或窗台。这一点就尤为重要。那么为啥会出现上述的问题呢?空气湿度又为啥这么重要呢?这里我们可以一起分析一下:花市的多肉植物都是花圃里生产出来的,这样的植物都在大棚里长大,而大棚多数时间都是封闭栽培因而里面的空气湿度相对较高,这样栽培的植物个体饱满,且极富生气。然而在它被购买后,由于多数地区的家庭栽培场所常常达不到这样的条件,所以就会出现上述的问题了。那么也有些仙友会问:这些多肉植物大多的原产地环境较恶劣,年降水量极少且干燥,那么它们又是怎么利用空气湿度的呢?我们首先排除雨季时较高的空气湿度。这些原产地在太阳落山前的几个小时温度较高(尤其是中午)。但到了晚上温度又会急剧下降。这样一冷一热空气就会凝结成雾气。在黎明时尤为显著。这也是它们吸收水分的一种途径,此时正是它们最开心的时候。Xia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大多数的栽培场所的条件还不够。这里还不包括一些要求更高的附生类品种和一部分凤梨科的植物。


正是因为栽培场所的条件限制,许多植株出现了褪色,叶尖枯焦、干瘪、植株提前老化等现象。而这一点在大棚种植中是看不到的。虽不致死但观赏性却会大打折扣。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很简单即:用细嘴喷壶喷雾。也有多数爱好者会用一次性的塑料杯倒扣在盆上(多在春冬两季)。或者选择在玻璃缸内栽培,在底部铺上一层粗纱,可以不时在上面撒水这样即可增加湿度,又不会使盆内常常“水满金山”。总之空气湿度的调节要从多方面考虑包括种类、季节、生长阶段等,绝对不能一概而论。湿度过高植株易腐烂且易引发介壳虫;湿度过低植株观赏性会打折扣且易引发红蜘蛛。
鳳鳥-多肉植物之-----空气湿度大揭密~
1 各个季节的空气湿度的要求:生长期保持一定的空气湿度是相当重要的。当植株进入生长期时此时空气湿度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原产在热带雨林的种类要求更是严格。一些富有颜色变化的园艺品种如能保持相当的空气湿度,则颜色更艳丽。可以说基本上大多数品种在此时都需要一定的湿度。而在休眠期空气湿度的把握则要相当谨慎,首当其冲的就是一些夏眠的肉质程度较高的品种。


举个例子在上海的夏天就属于典型的“湿热”天气。番杏科的高度肉质的品钟就相当容易腐烂。生石花、帝玉这些老品种在夏天如何渡夏往往是爱好者最头痛的问题。同样冬季休眠的品种也要保持一定的干燥度。这一点在温度低于5度后要引起相当的重视。当温度继续下降之0度或更低。此时若是湿度偏高往往是致命的而且可以在一夜之间就能致死。不过北方的大多数城市冬天多较干燥。这种“湿冷”的气候在我国的一些南方城市较常见。


2 小苗阶段的空气湿度:小苗期的空气湿度尤为重要,它的意义要超过土壤的湿度。因为在苗期会有一个“蹲苗”的过程。这样控制土壤中的水分目的是促生新根,这时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可以使其不会因蹲苗而缺水。一般苗期对空气湿度的要求较其他生长阶段要高,但此时的空气湿度也是最难掌握的。实践证明种子越小,苗相对也较小,其抗性较差,往往不能耐高湿。典型有番杏科的多数品种,景天科的一部分品种(四季海棠最为突出)为代表。等成型后这样的现象就会大大好转,空气湿度的问题也不会那么突出。


3 无性繁殖对空气湿度的要求:家庭常用的无性繁殖有两种扦插、嫁接。扦插:植物器官在刚从母体上分离的几天里均要保持干燥。这样的时间段要根据品种而定。少则4、5天多则一个月,待伤口完全干燥后可插在基质上。此时可以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在这一点上主要分成两派:一派主张创造高燥的环境,这样能在较短时间内生根,但消耗较大。另一派主张创造潮湿的环境,这样的方法对扦插的个体消耗较小。而在嫁接方面的观点则较为统一,在刚完成嫁接的头两个星期都要保持干燥、通风,过高的湿度对嫁接的成活率是有影响的。


4 对于某些块根类品种如:龟甲龙、苦瓜类、笑布袋等。在原产地它们的表面往往呈不规则开裂,多凹凸不平。但在人工栽培环境下,尤其是从实生苗开始驯养时它们凹凸不平的表面却变的很不明显。但原因不仅仅是湿度的问题,它是一个全方位的问题。这点也是一些有经验的爱好者用来判断野生与人工栽培的辅助依据。


简单介绍了以上几点,相信大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还是一句老话:经验是靠积累的,真谛是在实践中才能体会的。
[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