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立即加入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首页
Portal
圈子
BBS
积分商城
多肉信息
多肉百科
多肉商圈
多肉答题
搜索
搜索
经验交流
多肉之最
园艺景观
多肉活动
买家秀
互助解答
达人访谈
种植养护
百科大全
知识宝典
多肉病害
精品萌图
十二卷
景天水泡
多肉商圈
附近大棚
商户名片
抢购商城
批发货源
大棚基地
申请加盟
多肉王国
积分兑换
多肉拍卖
自由交易
站务公告
意见反馈
帮助中心
本版
帖子
群组
用户
多肉植物_多肉王国
»
圈子
›
肉友交流
›
买家秀
›
杜甫心影录
1
2
/ 2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杜甫心影录
[复制链接]
1572
|
19
|
2018-7-5 01: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沉默卡
变色卡
照妖镜
我来自长沙
|
2018-7-5 01: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望岳
走进泰山南麓的岱庙,只见古柏参天,碑碣林立,其中有一块碑,上面刻着杜甫的《望岳》诗。上下泰山,沿途石刻参差错落,不下千块,其中以镌刻杜甫《望岳》诗的最多。登上泰山极顶玉皇顶,还可看到刻着杜诗“一览众山小”的横额。泰山享有“五岳之长”的盛誉,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都要来这里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历代文人词客,也都要到此登临游赏,赋诗题咏,从而留下了数不清的文字记载。但自从杜甫《望岳》诗出现之后,人们提起泰山,首先想到的,始终是这篇名作。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从江南回洛阳参加进士考试。尽管他当时已得到崔尚、魏启心等名士的赏识,才学可以同班固、扬雄媲美,但由于试卷不合考官的心意,结果落第了。不过诗人年轻气盛,对此并不在乎,于是外出漫游,“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壮游》)。《望岳》就作于这一时期。
当杜甫赋诗之际,虽然身在山麓,但早己神游岳顶。这首诗首联写远望之色,次联写近望之势,三联写细望之景,末联写极望之情。诗中虽无一个“望”字,但从各个角度写出了泰山的雄伟壮观。首句以“岱宗夫如何”发问,面对着苍莽无际的景象,诗人真有不知从何说起的感慨。次句“齐鲁青未了”,仅仅五个字,就已囊括千里,雄盖一世。清代施补华认为,以后唯有韩愈“荆山已去华山来”七字,方能与之颉颃。从来大境界,非大胸襟不能领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二句,气势磅礴,“一句写其从地发来,一句写其到天始尽”,“先生望岳,直算到未有岳之前,想见其胸中咄咄”(金圣叹《杜诗解》)。“荡胸生曾(层)云,决眥入归鸟”二句,上句显出诗人“襟怀之浩荡”,下句显出“眼界之空阔”(王嗣奭《杜臆》)。大自然雄奇的景象,与诗人阔大的气魄融为一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末句即“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的希望和向往,同时也显示出他非凡的抱负,显示出青年杜甫欲驾长风扶摇直上的豪迈气概。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云:“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杜甫这首诗,所以能俯视百家,擅名千载,不仅在笔力劲拔奇伟,词句戛戛独造,更在诗人的心胸气魄难以企及。
杜甫晚年追忆过去登临之地,写道:“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又上后园山脚》)“旭日东升”为岱顶四大奇观之一;日观峰在玉皇顶东南,是岱顶观日出最好的地方。从这几句诗,可知诗人当时已经登临绝顶,浏览无际了。在他放眼苍穹、翘首八荒之时,一定会将眼前所见、心中所感,付之吟咏,形诸篇章。但那首诗可能同杜甫早年所作的许多诗一样,已经失传了。也有人认为杜甫登泰山所作的诗,就是这一首,诗人对泰山的雄伟壮观惊叹不已,不能从正面写,故从“望”字着笔。不过从诗末联中“会当”二字看,诗人作《望岳》之时,尚未登临绝顶,故上面这种说法,只是一种猜测而已,尚难成立。
就在杜甫落第那一年,唐玄宗封禅泰山,随从数百里不绝,封禅礼毕,玄宗亲笔撰书了标榜自己功德的《纪泰山铭》,刻在岱顶大观峰的峭壁上,即今“唐摩崖”。尽管唐玄宗贵为天子,为镌刻此铭,动用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削壁为碑,据说自汉以来,碑碣之雄壮未有及者,但最终只是为泰山留下一处胜观而已,其标榜功德的目的并未达到。那篇铭文究竟讲些什么,很少有人知道,甚至很少有人想知道。至于随同玄宗前来的达官贵人所作的众多诗文,更是湮没无闻了。而当时一个落第青年诗人的诗篇,却众口传诵,经久不衰,这是唐玄宗封禅之时,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的。司马迁说:“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报任少卿书》)曹丕称诗文为“不朽之盛事”(《典论·论文》)。从杜甫的遭遇看,确实是这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照妖镜
我来自长沙
|
2018-7-5 01: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咏马
唐太宗贞观十年(636),文德皇后长孙氏去世,诏令当时著名画家和工艺家阎立德设计营造昭陵,并雕刻“昭陵六骏”,列置于昭陵北麓祭坛内。其中两骏(拳毛□、飒露紫)后被盗往美国,存费城大学博物馆,其余四骏(白蹄乌、青骓、特勤骠、什伐赤),现都陈列在陕西省博物馆内。这些石刻骏马,线条简洁有力,造型栩栩如生,神态矫健遒劲,望之生气勃勃。“昭陵六骏”能在唐代出现绝非偶然。据史载:“自贞观至麟德四十年间,马七十万六千,置八坊岐、豳、泾、宁间,地广千里。”(《新唐书·兵志》)“六骏”都是曾随唐太宗南征北战的骏马。至唐玄宗开元年间,牧马尚有四十余万匹,所谓“南山之下,汧渭之间,想见开元天宝年,八方分屯隘秦川,四十万匹如云烟”(苏轼《书韩干牧马图》)。在这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咏马、画马、刻马,也就成了一时的风气。
清代方南堂说:“咏物题极难,初唐如李巨山多至数百首,但有赋体,绝无比兴,痴肥重浊,止增厌恶。惟子美咏物绝佳,如咏鹰咏马诸作,有写生家所不到。贞元、大历诸名家,咏物绝少。……元和以后,下逮晚唐,咏物诗极多,纵极巧妙,总不免描眉画角,小家举止。”(《辍锻录》)确实,摹形写状,绘影描神,刻划逼真,形容痛快,尚非咏物诗的极致。杜甫的咏马诗,所以能精湛卓立,独步千古,全在气魄雄伟,寓意深刻,感慨淋漓,神气勃然,都从大处着笔,不落纤巧家数。
杜甫笔下的马,都有着鲜明的个性、深沉的感情,都带着他的现实感慨,寄托着他的理想抱负。咏马,实际上是诗人表现自我的一种形式,是在为自己写照。如早年作的《房兵曹胡马诗》,前半写马骨相非常,格力不凡,后半言其骁腾无比,显出一副血性,落笔有飞行万里之势,一望可知是年少气盛之作。杜甫前期的咏马诗,其根本精神都集中在“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房兵曹胡马诗》),“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高都护骢马行》),“一闻说尽急难才,转益愁向驽骀辈”(《李鄠县丈人胡马行》)这几句诗中。有横行万里之志、越涧注坡之能,临阵无敌,所向辟易,急人所难,拯危脱险,生死不负,以建奇功。这既是诗人所赞颂的马德,也是他理想中的人格。明人张□说:“凡诗人题咏,必胸次高超,下笔方能卓绝。……如此状物,不唯格韵特高,亦见少陵人品。若曹唐《病马》诗:‘一朝千里心犹在,曾敢潜忘秣饲恩。’乃乞儿语也。”(录自《杜诗详注》)确实,唯有杜甫才有这样的气质,才能写出如此矫健豪纵、神旺气足的诗句。
“有能市骏骨,莫恨少龙媒”(《昔游》)。尽管杜甫以天马自居,抱负不凡,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一直蹭蹬不遇,致使骐骥伏枥,空负千里之志。“雄姿未受伏枥恩,猛气犹思战场利”。“青丝络头为君老,何由却出横门道?”(《高都护骢马行》)这几句诗,写得悲怆不已,奇横无匹,充分表现出杜甫困居长安时的境遇,以及欲展其能为国效力的强烈愿望。在结束《天育骠图歌》时,诗人抚图兴叹:“年来物化空形影,呜呼健步无由骋。如今岂无腰褭与骅骝,时无王良伯乐死亦休!”这些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中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不公正现象,深切地表达了诗人身处困境,却又不愿沦没的愤激之情。“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以后韩愈正是受了杜诗的启发,加上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了《杂说四》这篇名作。
安史之乱后,杜甫逃出长安,只身潜奔肃宗的行在凤翔(今属陕西),授左拾遗,不久就因疏救房琯触怒肃宗,从此一跌不起。在这种情况下,他看到道旁被遗弃的瘦马,不禁凄然伤神,赋诗咏怀:“士卒多骑内厩马,惆怅恐是病乘黄。当时历块误一蹶,委弃非汝能周防。见人惨澹若哀诉,失主错莫无晶光。天寒远放雁为伴,日暮不收乌啄疮。”(《瘦马行》)“见人”二句,写马对人的依恋,何等深情。“恐是”一句,则又暗示此马本是良马,不应抛弃,而竟被人抛弃。人之无情与马之有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正由于杜甫咏物,结合着自己的身世,浸渍着自身的情感,故“每遇废弃之物,便说得性情相关,如《病马》《除架》是也”(《杜诗详注》录申涵光语)。“苍茫风尘际,蹭蹬骐驎老”(《奉赠射洪李四丈》)。杜甫晚年,贫病交加,常常发出英雄末路、夙愿未遂的慨叹。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在生命的尽头,从他的咏马诗中依然能够听到这种深沉的呼声:“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江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照妖镜
我来自长沙
|
2018-7-5 01: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肉骨之辨
在唐代画家中,韩干以画马享有盛名。“天下一统,西域大宛,岁有来献,诏于北地置群牧。筋骨行步,久而方全,调习之能,逸异并至,骨力追风,毛彩照地,不可名状,号木槽马。……时主(玄宗)好艺,韩君间生,遂命悉图其骏,则有玉花骢、照夜白等。时岐、薛、宁、申王厩中,皆有善马,干并图之,遂为古今独步”(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但杜甫在《丹青行赠曹将军霸》这首诗中,却对韩干画马流露不满之意:“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对此,后人曾有过不少争议。在这两句诗中,杜甫将“骨”与“肉”作为对立的审美概念提出,确是一个值得玩味的问题。
《世说新语·言语》:“支道林(晋高僧支遁)常养数匹马。或言‘道士畜马不韵’,支曰:‘贫道重其神骏。’”古代诗人画家,常借助表现马的神骏来抒写自己怀抱,而能否表现马的神骏,也成了咏马画马是否成功的标准。前人一致认为,杜甫的咏马诗使人叹为观止。确实,杜甫对马的神骏有着分外深刻的认识。他笔下的马,耳如批竹,蹄似削玉,毛为绿缥,眼有紫焰,逸态萧疏,高骧纵恣,侧身注目,迥立生风,顾影骄嘶,势可万里,沙场看血,猛气思战,意态雄杰,倜傥权奇,从内在气质、外在形态等各个方面,将马写得雄骏绝伦。“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李贺《马诗》)。肥胖的躯体,常给人留下迟钝、笨拙的印象,倒是瘦劲的身骨,能使人产生矫健、腾骞的感觉。杜甫笔下的骏马,也只有那种瘦骨锋稜、神气清峻的形体才相称。“顾长康(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世说新语·巧艺》)而马的神骏,则全表现在筋骨之中,就像伯乐所说的那样:“良马可形容筋骨也。”(《列子·说符》)杜甫深悟此理,故他的咏马诗屡次通过“骨相”来传神写照:“胡马大宛名,锋稜瘦骨成。”“骕骦一骨独当御,春秋二时归至尊。”“矫矫龙性含变化,卓立天骨森开张。”“腾骧磊落三万匹,皆与此图筋骨同。”
唐代韩干所绘《牧马图》
肉、骨之辨,并非始于杜甫。重骨轻肉,自六朝以来,在社会风尚、艺术评价方面,一直占着主流地位。王羲之说:“凡字多肉微骨,谓之墨猪书也。”(《字书》)杜甫论汉代书法,也说:“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李潮八分小篆歌》)南齐谢赫论绘画六法,第一是“气韵生动”,第二是“骨法用笔”(《古画品录》)。但到了唐代,新的历史文化环境,要求在艺术领域出现一种能体现盛唐风貌的新风格。颜真卿的字、韩干的马,都变瘦劲为肥厚,正是对传统审美观的突破,开创了一种更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艺术风尚,故深谙艺术之道的苏轼,对颜书韩画,作了极高的评价。从这上面看,杜甫的审美趣味,与颜真卿、韩干、苏轼等人大不相同。不过,骨肉之辨,不仅可看出杜甫的审美趣味,同时也反映了他的审美理想。杜甫从不曾将马看作一头普通的牲口,仅仅供人坐骑而已。马在他的笔下,始终是一种象征,一种理想人格的象征。
六朝重骨轻肉的审美趣味,和当时的人物品藻有着密切的关系。据《世说新语》载,王羲之曾叹支遁“器朗神俊”,言祖约“风领毛骨,恐没世不复见如此人”,称刘惔“标云柯而不扶疏”,见陈泰“垒块有正骨”;而当时人又认为阮裕“骨气不及右军(王羲之)”,嘲笑韩康伯“似肉鸭”“将肘无风骨”。神韵超逸、风骨隽朗集中体现了人的内秀外美;而大腹便便的形象,则常使人同脑满肠肥连在一起。前人认为杜甫咏马重骨,实是将马拟人化,是从品鉴人物上着眼的。如明末王嗣奭说,《天育骠图歌》中“卓立天骨森开张”这一句诗,“分明描出豪杰模样”。杜甫批评韩干画马,“非失于肥,盖取姿媚以悦人者,于马非不婉肖,而骨非千里,则‘骅骝丧气’矣”(《杜臆》)。至于清初金圣叹所言,则更加直截了当:“从来佳士,必不以肉重也。”“画肉不画骨,箴贬世人不少!”(《杜诗解》)不过,人们的生活环境、审美情趣并不尽同。俗马多肉,自有俗眼赏识,脑满肠肥常被看作是富贵特有的象征。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始终是失志之士对世俗轻薄势利的慨叹。“始知神龙别有种,不比凡马空多肉。”“凤臆龙鬐未易识,侧身注目长风生。”(《李鄠县胡马行》)这几句诗,写出了英雄未遇、磊落自负的光景。看到这些,对杜甫重骨轻肉说也就能有一个更加深刻和全面的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照妖镜
我来自长沙
|
2018-7-5 01: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画鹰
早在先秦诗文中,就已留下了有关鹰的文字记载:“维师尚父,时维鹰扬。”(《诗·大雅·大明》)“仓庚鸣,鹰变为鸡”,“蟋蟀居堂,鹰乃学习”,“寒蝉鸣,鹰乃祭鸟”(《礼记·月令》)。“视民如子,见不仁者诛之,如鹰鹯之逐鸟雀也”(《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其中最著名的也许要算唐雎对秦王的几句话:“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战国策·魏四》)据说一贯骄横的秦王,听了这番话后,居然神色沮丧,在挺剑而起的唐雎面前,暂时打消了并吞安陵这个小国的念头。从此以后,鹰(连同鹘、□这类鸷鸟)一直作为击恶排难所向披靡的猛禽,以其特有的雄姿逸态,出现在诗文之中。而杜甫的几首“画鹰”、“画鹘”诗,在同类作品中,尤其脍炙人口。
清代诗人沈德潜说:“唐以前未见题画诗。”(《说诗晬语》)唐代国势强盛,经济繁荣,对外交往密切,当时长安是各国文化交流的中心,不少印度、西域的僧人、商人来到中国,将当地的艺术(特别是佛教艺术)传了进来。唐代虽无宫廷画院,但前期的君王大多爱好书画,唐太宗曾向民间购求绘画,唐玄宗即位之后,“始置翰林院,密迩禁廷,延文章之士,下至僧、道、书、画、琴、棋、数术之工皆处之,谓之待诏”(《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十三年)。这都有力地刺激着绘画艺术的发展。“圣唐至今二百三十年,奇艺者骈罗,耳目相接,开元、天宝,其人最多,何必六法俱全,但取一技可采。”原注:“谓或人物,或屋宇,或山水,或鞍马,或鬼神,或花鸟,各有所长。”(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可见唐代绘画艺术,已经勃然兴起,蔚为大观。诗歌和绘画的同时兴盛,诗人和画家的密切交往,必然会促使诗人通过诗歌创作来赏画评画。唐代有不少作家作过题画诗,而其中写得较早、数量较多、成就最高、影响最大,则非杜莫属了。正是有见于此,沈德潜又说:“开此(题画诗)体者老杜也。”
翻阅杜诗,常常可以找到诗人将鹰、马并提,除了马,鹰是他最爱吟咏的对象。前人曾说杜甫的“画鹰”诗,句句不脱“画”字。这话没说错,但也没说全。如果杜甫仅仅只是在画面上体贴摹写,他的诗决不会写得如此奇警,如此生色。沈德潜说:“其法全在不黏画上发论,如题画马画鹰,必说到真马真鹰,复从真马真鹰开出议论。”杜甫总是因画马而及真马,因画鹤而及真鹤,因画鹰而及真鹰,因画鹘而及真鹘。明代陆时雍说:“咏画者多咏真,咏真易而咏画难,画中见真,真中带画,尤难。”(《杜诗详注》引)不过他人所难,杜甫却能得心应手地应用。他的题画诗,都以真为画,以画为真,忽从真物说到画物,忽从画物说到真物,真物画物,交织一体,不可分辨。如《画鹰》诗:“?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旋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传神写照,飞动如生,呼之欲出。又如《画鹘行》:“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初惊无拘挛,何得立突兀。……”后人评为“读之便似生鹘当面直掠过来,其势极峻”(金圣叹《杜诗解》)。这些诗语意层层跌宕,文笔顿挫生姿。最使人惊叹的是:诗人咏鹰咏鹘,笔笔都用飞腾凌厉之势表现,“瞥然飞到人眼前”,“瞥然飞出人意外”。在静止的画面刮起雄风,使奇矫之骨、抟空之气、飒爽之意,在纸上活现。
与咏马一样,杜甫咏鹰,实际上也是在写人。他的题画诗,所以能以真为画,以画为真,除了凌厉的笔势、形象的描写,还在于这些诗都寄托着他深沉的现实感慨。如《姜楚公画角鹰歌》,因有感于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希望诸将能乘胜直下幽燕,捣毁叛军老巢,故劈面即有“杀气森森到幽朔”之语。杜甫晚年寓居瀼西(今属四川奉节县),写了集中第一长诗《秋日夔府咏怀一百韵》,其中依然谆谆致词:“乘威灭蜂虿,戮力效鹰鹯。”杜甫好写鹰,不仅是思鹰鹯之臣和鹰扬之将以平内乱,同时也是托鹰自负,如《杨监又出画鹰十二韵》:“干戈少暇日,真骨老崖嶂。为君除狡兔,会是翻□上。”“盖因才志不展,而发兴于鹰扬者”(《杜诗详注》引王嗣奭语)。而《画鹰》诗:“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以真鹰气概期之,乘风思奋之心,疾恶如仇之志,一齐揭出”(浦起龙《读杜心解》)。在杜甫诗中,无论是咏真鹰,还是画鹰,都表现出一种“以雄材为己任,横杀身而独往”的气魄。仇兆鳌评杜甫的《雕赋》:“其一种慷慨激昂之气,虽百折而不回,全篇俱属比喻,有悲壮之音,无乞怜之态,三复遗文,亦有横秋气而厉风霜矣。”(《杜诗详注》)这几句话,也完全适用于评他的《画鹰》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照妖镜
我来自长沙
|
2018-7-5 01: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干谒
“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对杜甫这两句诗,后人始终激赏不已。此外,诗人还以凤凰、高马自命:“凤凰从东来,何意复高飞。竹花不结实,念子忍朝饥。”(《述古三首》)“高马勿捶面,长鱼无损鳞。辱马马尾焦,困鱼鱼有神。君看磊落士,不肯易其身。”(《三韵三篇》)以喻其志节操守。而王夫之则根据《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首诗,指责杜甫:“陶公‘饥来驱我去’,误堕其中;杜陵不审,鼓其余波。嗣后啼饥号寒、望门求索之子,奉为羔雉。……”(《姜斋诗话》)在这首诗中,杜甫极言当时在长安的穷困潦倒之状:“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东汉向栩生性卓诡,有时骑驴入市,乞丐于人,但这只是佯狂之状,而杜甫则正像颜之推所说的那样,不幸在当时有些称誉,以至“见役勋贵,处之下座,以取残羹冷炙之辱”(《颜氏家训·杂艺》)。不过杜甫写这首诗,并不是效穷途之哭,而是在干禄求进,想以此博得韦济的同情,获得推荐汲引而已。这和他“独耻事干谒”之语,确实大相径庭。但若像王夫之那样,说这是诗人心术、气量败缺处,则未免厚诬前贤了。
潘德舆认为:“少陵酬应投献之诗,不尽符其平素鲠直之谊,盖唐人风气使然。”(《养一斋诗话》)不仅杜甫,就是倜傥不羁的李白、生性倔强的韩愈,集中都有干谒之作。韩朝宗喜欢识拔后进,曾向朝廷推荐崔宗之、严武等人,所谓“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致“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李白《与韩荆州书》)。可见当时干谒风气之盛。韩愈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杂说》四)尽管马有千里之才,但只有先得到“伯乐”赏识,然后才能得到社会承认。故有进取心的士子,热中干谒,也就不可避免了。一方面为维护操守,以干谒为耻;另一方面为施展才能,又不得不走干谒之路。正是这种社会现实,造成诗人矛盾的言行。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在此,杜甫自言学优才敏,足以驰骋古今,并得到韦济的赏识:“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但是,杜甫不甘以词人自居,而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怀着“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的希望。可是事与愿违,“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回首驱流俗,生涯似众人”。始终不遇于时。诗人向往的是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世界,但实际上却落入“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的境地,以致发出“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有儒愁饿死,早晚报平津”的悲愤之声。满腹牢骚,满腔愤激,冲口而出。看来,韦济对杜甫的“真知”,也只是赏识其诗而已,并无引荐之意,于是杜甫产生了怨望:“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并出现离开长安,从此摆脱羁縻、不问世事、遨游江湖之上的想法,故结句说:“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河南巩县一窑洞,相传杜甫在此出生
董养性认为这首诗“篇中皆陈情告诉之语,而无干望请谒之私,词气磊落,傲睨宇宙。可见公虽困踬之中,英锋俊采,未尝少挫也”(《杜诗详注》引),未免誉之过甚。如果再联系同时所作的其他干谒诗一起看,更觉其言不实。正像赵翼所说的那样,杜甫在困居长安这一时期,“几于无处不乞援”,“若不胜其乞哀者”(《瓯北诗话》)。其中有些诗(如《投赠哥舒翰开府二十韵》《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等),词语卑下,情隘意戚,有不少违心之言。不过,前人对此往往采取谅解的态度,认为士当穷困之时,急于求进,干谒贵人,在所难免。如王嗣奭说:“是时李林甫、陈希烈当国,忌才斥士,无路可通,(哥舒)翰独能甄用才俊,不得已而欲依之以进也。”(《杜臆》)仇兆鳌也表示了同样的看法:“少陵之投诗京兆(鲜于仲通),邻于饿死;昌黎之上书宰相,迫于饥寒。当时不得已而姑为权宜之计,后世宜谅其苦心,不可以宋儒出处深责唐人也。”(《杜诗详注》)但像哥舒翰那样的人,其攻伐吐蕃,明明是杀人邀功,逢君之恶,杜甫在《兵车行》中曾作过尖锐的揭露批判,而在投赠诗中却极力称颂其功绩,待到日后安史叛乱、潼关失守后,又加以指责,前后乖戻未免太甚。白璧之瑕,众目共睹,这是谁也无法为贤者讳的。其实杜甫本人对此既不讳隐,也不辩解,置之集中,不加删削,这比起后来某些人文过饰非,篡改史实,欺世盗名,格外显得可贵。杜诗能成为诗史,杜甫能成为诗圣,有着众多原因,这应是其中不应忽视(但却常常被忽视了)的一个重要方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照妖镜
我来自长沙
|
2018-7-5 01: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塔
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为追念其母文德皇后的养育之恩,在长安东城晋昌坊修建佛寺,名为“慈恩”。建成之后,特请赴印度取经回国的高僧玄奘主持寺务。高宗永徽三年(652),玄奘在慈恩寺西院建造一座塔,用来存放从印度带回的佛经,原名慈恩寺塔,即现在坐落在陕西西安市南的大雁塔。关于雁塔的得名,并非因为塔形似雁,据《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载: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有个佛寺,一天,众僧饿着肚子,看见一群雁从头上飞过,就打趣说:“菩萨应该知道我们没东西吃吧。”飞在最前面的雁,应声摔到地上。众僧认为这雁是菩萨的化身,十分感动,于是建造一座塔,把雁埋在下面,以作纪念。玄奘曾到这座塔下致礼,所以他自己建造的佛塔,也称为大雁塔。
塔初建时为五层,高十八丈,武则天长安年间,重新修建。代宗大历年间又改建成十层。后经战火破坏,现存七层,高达六十多米。由于寺庙规模宏大,塔身雄伟壮观,故成为长安的游览胜地。自中唐以后,新科进士,都要到雁塔下题诗留名。至于吟咏塔的诗篇,就更多了。据说白居易、元稹曾到塔下烧香,忽然看到章八元的诗:“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回梯暗踏如穿洞,绝顶初攀似出龙。落日凤城佳气合,满城春树雨蒙蒙。”(《题慈恩寺塔》)为之赞叹不已,于是叫人把其他诗都拿走,只留下这一篇。也许是由于元、白扬之过甚,难副其实,反招来后来张戒、王士禛等人的非议。而人们在批评章诗时,又必然会举出杜甫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以作比较。
大雁塔
玄宗天宝十一年(752)秋,杜甫和高适、岑参、薛据、储光羲等人,同登慈恩寺塔,各有题咏。和杜诗相比,章诗不仅没有那种高远的韵致,更缺少阔大的气魄。“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起首四句,即情出物表,神游象外,将穷高极远之状,可惊可忧之意,一并写出。拿章诗与杜诗相比,就像小山与乔岳争高。即使同游诸作,也轩轾易见。仇兆鳌认为:“岑、储两作,风秀熨贴,不愧名家;高达夫出之简静,品格亦自清坚。少陵则格法严整,气象峥嵘,音节悲壮,而俯仰高深之景,盱衡今古之识,感慨身世之怀,莫不曲尽篇中,真足压倒群贤,雄视千古。三家结语,未免拘束,致鲜后劲。杜于末幅,另开眼界,独辟思议,力量百倍于人。”(《杜诗详注》)
像这类登高凭眺之作,描写眼前景象,作奇伟语容易,抒写心中情思,作性情语实难。岑参诗“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诸句,气象恢弘,笔力雄健,不让杜诗。但最后却说“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生消极厌世之想,令人有前后不称之感。而杜诗下半首“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四句,写山河破碎,一望苍然。以兴起“最是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之意。“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上二句思古,以虞舜苍梧,比喻太宗昭陵;下二句伤今,以西王母在瑶池宴饮,比喻杨贵妃在华清池作乐。自张九龄罢相之后,朝廷贤臣,相继被排斥,在朝大臣,大多尸位素餐,故诗人最后以“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为稻粱谋”结束全篇。当时杜甫凭高远眺,百忧翻腾,意识到朝局日变,天下将乱,而玄宗方耽于逸乐,不恤国事,岌岌乎有飘摇崩析之惧,于是追想国初政治之隆,预忧日后荒淫之祸,通过吟咏眼前之景,写出国事杌陧之象,将胸中郁结,尽情吐出。
唐太宗所作,褚遂良所书,藏于大雁塔内的《圣教序》(局部)
《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十一年载:“上(玄宗)晚年自恃承平,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悉委政事于(李)林甫。林甫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妒贤疾能,排抑胜己,以保其位;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势。自皇太子以下,畏之侧足。凡在相位十九年,养成天下之乱,而上不之寤也。”此诗以忧患意识,写出时代缩影,身世之感、家国之思,无所不包,但又只写塔上所见,句句说时事,语语是登临。胡舜陟、钱谦益将通体都看作比喻,未免过于穿凿。唯其如此,故全诗能“自首至结一气,横厉无前,纵越绳墨之外,激昂霄汉之表”(黄子云《野鸿诗的》)。苏轼《登常山绝顶广丽寺》诗:“西望穆陵关,东望琅玡台。南望九仙山,北望空飞埃。相将叫虞舜,遂欲归蓬莱。”在语句上摹拟杜诗,只是由于缺少杜甫那种深切的忧患、深沉的感慨,那种发人深省的内涵,因此也就没有杜诗那种深远的意境、深刻的揭示,以及那种动人心魄的力量。而这正是杜诗高出侪辈、擅誉千古之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照妖镜
我来自长沙
|
2018-7-5 01: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非战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逃往日本,目睹当时日本社会的各种情状,认为“日本国俗与中国国俗有大相异者一端,日尚武与右文是也。中国历代诗歌皆言从军苦,日本之诗歌无不言从军乐”(《自由书·祈战死》),并举出杜甫的《兵车行》,作为中国古代非战诗的代表作。
王嗣奭、王道俊认为这首诗作于天宝八年(749),当时哥舒翰穷兵吐蕃,损失惨重。黄鹤、钱谦益认为此诗作于天宝十年(751),当时鲜于仲通出征南诏,兵败泸南。其实,唐玄宗晚年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边衅既开,海内骚然,国家凋弊,民不聊生,故诗人完全可能假托征人自诉之词,抒写愤激之情。如果局限在某一件事上,反而抛却了作品深刻的现实意义。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剑各在腰。耶娘(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首段瞥然而起,但写行色,不言其事,如风起潮涌,一气喷薄。前面以人哭开始,最后又以鬼哭呼应:“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清人方东树说:“结与起对着,悲惨之极,见目中之行人,皆异日之鬼队也。”(《昭昧詹言》)驱民锋镝之祸,一至于此!更可悲的是:“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元人吴师道说:“寻常读之,不过以为漫语而已,更事之余,始知此语之信。盖赋敛之苛,贪暴之苦,非无访察之司,陈诉之令,而言之未必见理,或反得害。不然,虽幸复伸,而异时疾怒报复之祸尤烈,此民之所以不敢言也。‘虽’字、‘敢’字,曲尽事情。”(《吴礼部诗话》)役夫不敢申诉的怨恨,以更加悲愤的感情、更加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杜甫诗中表现出来。
对于这种向外扩张的战争,清代诗人王昙曾持肯定、赞美的态度:“西域河沙古未开,氂牛徼堠接轮台。扫空瀚海长城外,断得匈奴右臂来。和议终非中国计,穷兵才是帝王才。守文弱主书生见,难与英雄靖九垓。”(《汉武帝茂陵》)但实际情况并不像王昙所说的那样。如果没有文、景之治,决不会有西汉前期国势的强盛和繁荣;如果没有文帝、景帝这些“守文之主”留下的巨大财富,“穷兵帝王”武帝决无力量对外发动战争。但其北讨强胡、南伐劲越的结果,是海内虚耗、人口减半、民变蠭起、国家危殆,就像一个好在外面惹事生非的败家子,将祖宗辛辛苦苦积下的一点家业差点败光。武帝晚年,深感前非,对群臣说:“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乃下诏深陈既往之悔曰:‘前有司奏欲益民赋三十助边用,是重困老弱孤独也……’”(《资治通鉴·汉纪》武帝征和四年)杜甫在诗中,称唐玄宗为武皇,就穷兵黩武,将一个强盛的帝国引入危机四伏的衰败之路这上面看,两人确有极其相似之处。“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正是当时社会真切、形象的写照。受到战争伤害的,不只是数万、数十万无辜牺牲的士兵,而是所有的百姓,从边地刮起的凄凉肃杀的阴风,已经吹遍了各地。连年不断的战争,使农桑尽废,不仅将人逼到难以生存的境地,同时也大大削弱了国家的实力。即使没有“安史之乱”的冲击,当时的唐帝国也已经陷入困境之中。
据史载,天宝八年(749)玄宗命哥舒翰率兵六万三千,攻吐蕃石堡城,吐蕃只以数百人守之,唐士卒死者数万。天宝十年,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大败于泸南,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杜甫晚年作诗追忆往事,曾说:“先帝正好武,寰海未凋枯。猛将收西域,长戟破林胡,百万攻一城,献捷不云输。组练去如泥,尺土负百夫。”(《遣怀》)为了迎合玄宗的心意,哥舒翰、杨国忠等人,报喜不报忧,献捷而掩败,驱使百万之众,攻打一城,以数万人的生命,换取弹丸土地。只因“武皇开边意未已”,致使“边庭流血成海水”。在“非战”还是“尚武”这个问题上,还有一个更为尖锐、实际的问题:君王个人的欲念、虚荣,和广大百姓的生命、利益,究竟哪个更重要?亿万生灵,难道只是君王的工具,还有没有其独立的人格?以数万生命,攻取一个城堡,是否值得?除了让君王一时高兴,于国何利?于民何利?“苍苍烝民,谁无父母?提携捧负,畏其不寿。谁无兄弟,如足如手?谁无夫妇,如宾如友?生也何恩?杀之何咎?”(李华《吊古战场文》)只要同意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这句话,必然也会同意他另外两句话:“有人曰‘我善为陈(阵),我善为战’,大罪也。”(《孟子·尽心下》)“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孟子·告子下》)
天宝年间,正是唐代边塞诗最兴盛的时期,其代表作家高适,当杜甫作《兵车行》之时,正在哥舒翰的幕府任书记,杜甫曾赠高适诗,里面颇含讽劝之意:“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请公问诸将,焉用穷荒为?”(《送高三十五书记》)在高适、岑参等人的边塞诗中,虽然也写了征戍之苦,但往往只限于相思离别、环境险恶上面,缺乏像杜甫那样的勇气和识见,那种批判现实的精神,因此也就不能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危害,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来,其作品也就缺乏杜诗那样的深度和力度。
最后该提一下的是:当安史之乱爆发后,尽管当时百姓的困苦比天宝年间更甚,但杜甫还是坚决主张平息叛乱。可见杜甫“非战”,只是反对对外侵略战争,反对统治阶层内部的残杀,并非对战争一概持否定的态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照妖镜
我来自长沙
|
2018-7-5 01: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灵湫记异
相传西周末期,周幽王在骊山(地处今陕西临潼东南)北麓修建骊宫。山有温泉(汤泉)。但那时的温泉,上无尺栋,下无环墙,沐浴时可见星辰,名为“星辰汤”。直到秦始皇,才在这里砌石起宇,名为“骊山汤”。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在此大举扩建,将汤井改建为池,环山建造宫室,更名为“华清宫”,因宫在汤泉之上,又名“华清池”。华清池是唐代帝王游乐的别宫,天宝年间(742-755),玄宗在每年十月,都要携杨妃姊妹来这里,直到年底或第二年暮春三月才回长安。其间还要驾临汤泉东面的灵湫致祭。有感于时事危急,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夕,写了《奉同郭给事汤东灵湫作》这首诗。
《淮南子·精神训》:“月中有蟾蜍。”高诱注:“詹渚,月中蛤蟆,食月,故曰蚀于蟾蜍。”古人将蛤蟆看作是蚀月之物。月是阴精,为后妃之象。据姚汝能《安禄山事迹》载,禄山自请为杨妃养子,入朝必先拜杨妃,出入宫中,不受禁止,浊乱宫闱。诗中说“坡陀金蛤蟆,出见盖有由”,正是以蛤蟆蚀月寓讽刺之意。李白《古朗月行》:“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语意与此相似。《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十三载:杨国忠言安禄山必反,且曰:“陛下试召之,必不来。”玄宗使召之,禄山闻命即至,并见上于华清宫。由是益信禄山,国忠之言不能入矣。太子亦知禄山必反,言于玄宗,不听。加上杨妃同安禄山不同寻常的亲密关系,也决不肯加罪于他。唐人好以西王母比杨妃,故诗中说;“至尊顾之笑,王母不肯收。”
华清池
又据《安禄山事迹》载:“尝夜宴禄山,禄山醉卧,化为一黑猪而龙首。左右遽言之,玄宗曰:‘猪龙也,无能为者。’”,这固然出于后人的编造,荒诞不经,但唐玄宗对安禄山的轻信、放任,确已到了昏聩的地步。安禄山被遣归范阳,无异纵虎归山,就像猪龙僭拟真龙,蛤蟆变为长虬,其叛逆之势已成,不可制服了。故诗中说:“复归虚无底,化作长黄虬。”王嗣奭道:“禄山当如阴虫伏处,今一旦凭藉宠灵,窥窃神器,妄自意为夭矫飞天之物,岂非蛤蟆而黄虬,上下失位者乎?”(《杜诗详注》引)深中此诗肯綮。
当杜甫作诗之时,安禄山反信未至,而逆迹已萌,但有言禄山反者,玄宗皆缚送禄山,由是人皆知其将反,无敢言者。诗人出于对形势的忧虑,不敢不言,又不敢显言,故用“始以蛤蟆忽之,终为长虬难制”立意,作曲笔之讽,写得迷离恍惚,变幻莫测,奇奇怪怪,不可方之。但只要弄清有关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传闻异说,就不难理解了。
赵翼论“蹉跎金蛤蟆”以下几句,引唐人陆勋《集异志》语:“高宗患头风,莫能疗。有宫人陈姓者,世业其术,帝令其合药。方置药炉,忽一蛤蟆跃出,色如黄金,背有朱书‘武’字,帝命放之苑池。”言“《集异志》本小说家,而少陵用之,想是实事”(《瓯北诗话》)。杨伦《杜诗镜铨》引钮琇《潇湘录》所记,与此相同。清人张上若则认为“湫龙移宅当时或有其事,至金蛤蟆则全是寓意,公故做幻笔以实会虚,使读者不测,亦定、哀微词也”(郭曾炘《读杜札记》引)。杜甫写这首诗,所依据的究竟是当时的实事还是传闻,其实并不重要,一定要说其中某某是实事,反致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之诮>投鸥此担皇窍胍源司蛐诙眩墙车摹疤烊烁杏Α彼担檬男问奖硐殖隼础<BR> 钱谦益《钱注杜诗》引《长安志》:“贞观中,乘舆将自东门入,时(汤泉)水暴涨平岸,见物状如猪,命有司致祭,其物因失所在。开元八年冬,乘舆自南入,至半城,黑风从东北角起,倏忽满城,从官相失。上策马逾城,下至渭川,云气稍解,怅然还宫。时翰林学士王翰作《答客问》上之:“龙跃汤泉云渐回,龙飞香殿气还来。龙潜龙见皆云应,天道常然何问哉。”王翰之言,力破当时的迷信传说;反之,“天人感应”说则利用(甚至编造)一些迷信传说。不过,君王大多是些与科学的知识格格不入的人,他们不相信自然的力量,任何通情达理的解释和规劝,都不可能影响他们不合理性的想法和行为;但他们又都敬畏天地的意志,崇拜超自然的力量。故古人在上谏时,往往借助“天人感应”说,就是想凭藉神灵的权威来制约君王的行为,尽管这种制约作用实在很有限,并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就这一点而言,“天人感应”说的意义,还不能说是完全消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照妖镜
我来自长沙
|
2018-7-5 01: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月
据说屈原被放逐之后,怀着满腔忧愤,在山林水泽之间徘徊。当他看到楚国先王祠庙的壁上,画有天地山川神灵及古代各种史实传说时,呵壁疾书,连发一百七十余问,以抒写愁思。其中有几句问月:“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天问》)天在哪里同地会合?十二辰怎样划分?日月寄托在什么上面?众星又陈列在哪里?月亮有什么本领,居然能够死而复生?兔子在它的腹中,究竟有什么好处?不过屈原在发问时,却忘了两个更重要的问题:月亮究竟怎样形成?为什么世人在月光之下,格外容易产生思乡思亲的感情?
据古人阐释,月是“阙”,有满则有阙(缺)。古人对月的解释,始终离不开一个“阙”字。悬挂在夜空中的月亮,永远处在消长变化的过程中,周而复始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缺”是月亮的特征,也是世人的遗憾。据说嫦娥偷吃了丈夫羿的长生不死药,独自逃奔月宫,成了居住在月中的仙人。但她并没有找到幸福,“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一个人孤零零地生活在冷清清的月宫之中,该是何等寂寞凄凉。当人在他乡羁旅的时候,那种因不见亲人而产生的愁思,面对着月亮的圆缺,想起独居的嫦娥,触景生情,势必变得更加强烈。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冬,安禄山以诛杀杨国忠为名,在范阳(今北京)起兵叛变。次年六月,叛军攻占长安,玄宗逃奔四川。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当时杜甫一家正避乱流亡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听到消息后,即想为国赴难,投奔灵武,但在途中被叛军俘获,押送到长安,直到第二年四月才脱身。在此期间,诗人在月光下思念远在他乡的妻子,写了两首诗。一首是众口传诵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阑干?”浦起龙评这首诗:“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惋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写出也。”(《读杜心解》)另一首是《一百五日夜对月》:“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仳离放红蕊,想像颦青蛾。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这首诗作于肃宗至德二年(757)寒食,诗题不作“寒食夜对月”,是因为诗人从去年冬天离家出走,到这时已有一百零五日,故突出这一点,用作诗题,以见和家人分离已经很久了。
“花明月黯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住。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李煜《菩萨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热恋中的情人,是不会注意月亮阴晴圆缺的,对他们来说,花边月下,永远是最理想的地方。这里没有喧哗,没有烦扰,从月中洒出的柔和的清光,从情人口中吐出的柔和的气息,最后都消融在醉人的静谧之中。但在杜甫眼中,由于国破家散,四周的一切景物都变得异常凄凉,即使看到鲜花,也因感叹时事而流出眼泪;即使听到鸟啼,也因怨恨别离而心惊魄动。因此,当他对着月亮,就会有“仳离放红蕊,想像颦青蛾”的愁思,因“红蕊”撩人,惹起别离的怨恨;因月中嫦娥,想像妻子有愁眉;进而因“月是故乡明”的感慨,产生“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的奇想。
宋代罗大经说:“李太白云:‘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杜子美云:‘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二公所以为诗人冠冕者,胸襟阔大故也。”(《鹤林玉露》)能表现杜甫“胸襟阔大”的诗篇,确实不少,如在入蜀道中所作的《剑门》诗,其中“吾将罪真宰,意欲铲叠嶂”两句,笔力雄肆,志趣高远,胆识过人,确实无愧此美。但《对月》中这两句诗绝对不是这样。《世说新语·言语》载:“徐孺子(徐穉)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李白《赠崔司户丈昆季》诗:“欲折月中桂,持为寒者薪。”杜甫这两句诗,既没有徐穉那种高妙的情趣,也没有李白诗中所表现的仁者之心,只是因为离情别愁的折磨,于是连月亮上的一些阴影也无法容忍,竟至于出现“斫风景”的念头,这种胸襟,无论如何谈不上“阔大”。
“义山《杂纂》,品目数十,盖以文滑稽者。其一曰‘杀风景’,谓清泉濯足,花上晒裈,背山起楼,烧香煮鹤,对花啜茶,松下喝道”(《樊南文集·杂记》)。这些伤花损树的细行,比起杜甫“斫却月中桂”的大言,实不足道。但杜甫这两句诗,从不曾遭到什么非难,相反还赢来不少赞叹,除了遣词造语的雄奇外,更重要的是:这并不是一种无聊的想法,而是出于感情上的需要。由于这种别离相思是人所共有的,而且又是难以排遣的,常常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因此在这样的境遇中,产生这种奇特的想法,也就能够为人理解和接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照妖镜
下一页 »
1
2
/ 2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我来自长沙
13
主题
131
回帖
459
积分
鲜肉入坑
鲜肉入坑
, 积分 459, 距离下一级还需 41 积分
鲜肉入坑
, 积分 459, 距离下一级还需 41 积分
积分
459
发消息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金肉美图
买家秀
产业资讯
多肉美文
肉友问答
达人访谈
图文推荐
摆摊卖多肉
2022-01-10
堆图...欢迎吐槽……纯新手,为了画多肉入的坑(至今没有画一 ...
2018-05-25
热门排行
1
征集多肉王国宣传语!
2
摆摊卖多肉
3
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4
多肉露养全状态
5
【羊驼的肉】只想正经的晒一次肉( ͒•·̫|欢迎捧场
6
开启新一年的春天
7
穷酸的开箱贴,就一颗,但是超爱啊,十厘米,110。去年在贴吧 ...
8
来来来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简单易懂多肉出锦方法,看到就是赚到 ...
9
带娃儿去摆摊儿吧。
10
只有养多肉的人才懂的体会